污水的生物處理技術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活性污泥法的研究,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國處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主要手段。
所謂廢水生物處理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,對廢水中的污染物進行轉移和轉化,從而使廢水得到凈化的處理方法。通過微生物的作用,在好氧條件下,污染物最終被分解為CO2和H2O;在厭氧條件下污染物最終形成的則是CH4、CO2、H2S、N2、H2和H2O以及有機酸和醇等。經過長期的研究與應用,污水的生物處理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,特別是活性污泥法、生物膜法、厭氧生物處理法、生物脫氮處理工藝都已相當成熟。
好氧生物處理:好氧生物處理是廢水生物處理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大類方法。在充足的溶解氧條件下,有機污染物作為好氧微生物的營養基質,被氧化分解,濃度降低。根據生物處理中微生物的存在形式,好氧處理方法主要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大類。
活性污泥:傳統活性污泥法及其變形,SBR,氧化溝,CASS等。
生物膜法:生物濾池類,生物轉盤,生物接觸氧化法,生物流化床等
污水的生物膜處理法相對活性污泥法而言,是將細菌、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等活性微生物固定在濾料或某些載體上,并在其上形成膜狀生物污泥-生物膜。
厭氧處理技術:廢水厭氧處理工藝的實質是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代謝特性,將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還原,同時產生甲烷氣體的一種經濟而有效的處理技術。
工業或市政廢水治理必須從源頭控制、清潔生產、工藝更新、綠色低碳開始,之后才進入固液分離、生化反應、投加藥劑、物化措施等各類技術,最有增效潛力的應該是在生化系統做文章,通過生化系統增效,減輕其他技術的壓力,是一種更為經濟有效的手段。